物联网技术助力银行业创新发展

    |     2019年6月12日   |   2019年,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2064

党的十九大重申,金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是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今年的两会上,习主席又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随着技术创新在金融领域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和模式等方面的全线拉开,让科技赋能金融,让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银行业俨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而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发展浪潮,由于其万物互联属性和金融的资金融通属性的天然耦合,以及其自身的技术集成特征,将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向智能化、精细化和普惠化方向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增长动力。

一、物联网与物联网金融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最早于1999年被提出,其含义由初始的RFDI(射频识别技术)和互联网结合,不断拓展为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网络延伸和深化应用。它主要依托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大层次,通过感应器实现基础传感,数据采集,再集合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基础性网络支持实现网络传输互联,随后通过平台层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最终实现物物、人物的信息交互和高密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而协同融合是物联网作为技术集成代表的一大特性,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构成云智能服务中心,可作为万物互联的中枢,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结合边缘计算构成物理世界万物的神经末梢,形成及时协同和快速响应机制;同时还能够与大数据和云平台构成数据处理和网络延伸,提供强大的交互服务。创新技术的融合,将构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生态,使无生机物体之间可以协同思考和决策,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反馈以及智能控制的完整体系。

(二)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金融由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衍生而来,主要是依托物联网技术提供全新的金融业务服务模式。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性,基于互联网环境,实现了金融服务和运作流程的网络化和标准化。但互联网技术侧重于建立数字化虚拟世界,无法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对实体世界信息和物理联系掌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进阶版,物联网金融拓展了互联网金融的边界,通过感知技术,将网络世界延伸至物理世界,利用万物互联带来的海量真实数据,优化互联网信息模拟。并且,通过物理世界的线上完全映射,系统地整合商业、服务、网络以及金融领域的信息流,形成庞大的数据资源库。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在数据采集方面线上线下难以交互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创新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扩大金融服务边界,实现金融服务的高度智能化。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商业银行创新变革的路径

(一)健全信用体系,精准风控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和交易欺诈风险,制约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化将改变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瓶颈,促进信用体系从主观转向客观,剥离欺诈行为滋生的现实土壤。

一方面,物联网可以实现风控手段技术化,商业银行可以直接依托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的生产场景及个人的生活场景进行线下感知、网络传输及线上监测,对企业和个人的风险识别及预警实现技术化分工,提升风控效率的同时也兼顾了管理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物联网能够带来风控流程的数据化,物联网能够全面反映物理实体的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映射为更丰富、客观、真实的客户数据,进而通过大数据挖掘进行模型搭建,刻画出用户的风险特征,实现对用户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以及风险控制等风控流程的数据化处理及分析。并且,物联网可以助力银行业风控决策的精准化,物联网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带来了客观数据和金融业务交叉印证,规避了商业银行受虚假数据和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提前发现、预警风险、精准决策的风险控制水平;另外,将物联网技术嫁接至银行的大数据分控后台系统,可促使银行风险管控的实时化,重构了传统银行风控的主观性及滞后性。

(二) 建立更广泛的客户互联,提升服务

技术的变革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可进一步契合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助推商业银行实现更高层次的金融创新,扩大金融服务边界。

物联网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亟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推动,可帮助银行业实时、动态以及全面地掌握“长尾客户”的整个生产及运营过程,充分有效地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降低企业贷前评估、贷中控制和贷后管理等成本,助推商业银行将服务向长尾领域延伸。在这,二是大幅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通过物理网技术实时的信息反馈、全面的信息收集、智能的客户管理功能,商业银行在信息搜索、信用评级、交易维护上的成本将大幅降低,从而释放更多利润。

此外,物联网还可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可随时随地实现对特定客户物理场景中多维度行为信息的获取及归集,同时借助创新技术的分析,形成更完整、更真实的客户画像,准确根据客户行为特征重新定义客户分类和等级,为客户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且,根据客户历史行为建立档案,能够主动提供预测性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模式。进一步,物联网下的客户行为档案,可以为客户的金融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一旦后续触发的数据特征不符合一致性监测,系统将及时联系客户,做好风险预警,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三)优化银行业运营管理流程,科学增效

银行业的运营管理一直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基于运营流程的复杂性,仍然存在流程冗长及效率低下等诸多难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有效作用于银行内部流程管理、网点管理以及设备维护等方面,实现银行业运营管理的智能化。

首先,物联网能够支持银行业内部运营水平的提升。物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的完整采集,可以加速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极大缩短信息流与业务流的传递途径,优化内部运营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同时也能实现对内部员工的动态绩效考核,缩小商业银行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敞口。其次,物联网技术可提高银行网点的智能化运作水平。一方面,可以依托感知技术和大数据的融合,对前台的每一位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基本身份信息、资产负债信息以及风险偏好,打破传统的接触式的询问和举证模式,缩短服务时间的同时提高客户服务体验;另一方面,针对现金以及其他实物资产,可以采用物品标识、生物识别以及追踪监控等手段,实现实物操作出库入库、调运交接和定位盘点等工作场景的实时控制。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提高设备运维的主动化。商业银行ATM大量投放以及无人银行新型网点建设,均带来了设备使用周期及维护管理等挑战,物联网可以定期采集设备的各项指标信息,及时上报至设备运维团队,根据需要派遣专人进行设备维护,既能大大降低人工维护成本,也将显著提高无人银行服务水平。

三、物联网在金融领域应用面临的挑战

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可加快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创新业务的开发及推广,加快金融信息化和数字化步伐,但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将伴随新的挑战,衍生出新的风险。首先是外部网络攻击风险,海量的电子传感器和智能控制设备将数以百亿计的各类设施借助互联网进行互通,非法入侵者可以利用智能设备中的软硬件漏洞渗透进网络,拦截和操纵信息,修改设备行为;也可以对金融服务网络发动攻击,以引发不同规模及程度的金融服务体系崩溃。其次是行业间的数据安全问题,物联网带来的数据仓库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使得万物皆数据,数据背后的应用价值凸显,部分数据寡头可能借助各类传感器技术进一步收集个体隐私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对公民个人隐私带来更大威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做好物联网金融安全的顶层设计规划,全面提升物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网络韧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物联网行业监管机制,明确数据权限及安全管控要求。

除此之外,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层面的系统衔接,参与层应用理念不一致等也是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利用物联网设备与技术衔接整合作用,集约化产业资源管理是低成本、高效率发展物联网银行的基础。当前,物联网金融尚未铺开,相关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标准仍然处于待定的状态。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物联网设备的厂商加强合作,沟通应用理念,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关注核心问题,探索制定物联网金融相关标准,促使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立长期稳健的作用机制。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9年5月刊, 作者陈冰林单位为建行合肥电子银行业务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物联网技术助力银行业创新发展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