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及创新路径

    |     2015年7月13日   |   2014年   |     评论已关闭   |    1227

客户世界|洪大可|2014-03-04

一、信用卡行业发展现状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国内首张信用卡(中银长城卡)标志着信用卡产业在中国初现雏形。随着信用卡的盈利潜能被逐步认识,2000年以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实施跑马圈地战略,促使国内信用卡发卡数量激增。到2012 年末,累计发卡量达3.3亿张。但在这股发卡旋风的背后是不容乐观的发卡质量,由此各商业银行开始从此前的跑马圈地战略逐步向精耕细作战略转型,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步入短兵相接的后规模化时代 。经过近三十年发展,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与交易额迅速提升,已成为全球信用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约我国信用卡产业健康成长的问题则不容忽视。

首先,我国信用卡市场成熟度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信用卡市场成熟度主要以人均持卡量、卡均交易额、活卡率 、渗透率 等指标来衡量。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截至2012年,我国人均持卡0.25张,卡均交易额30109元,活卡率56.1%,渗透率48.26%,远低于美国发达市场的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零售消费的付款方式选择信用卡的仅为32%,而美国的这一数据达70%。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商业银行的发卡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47张、1.16张 ,中西部地区信用卡人均拥有量极低,大中城市信用卡消费比例远高于中小城市。

其次,信用卡产品功能趋同,缺乏个性化服务。尽管各家主要发卡行推出的产品涉及航空、商旅、酒店、汽车、文化、生活等十几个领域,但能为银行和合作方、持卡人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且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屈指可数,各行市场细分策略与客户分层高度趋同。随着持卡人用卡经验的积累,产品的附加功能、安全保障、个性化服务等获得了客户更多关注,各银行虽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标准,但对为客户服务的深层次理解仍不够,差异化服务较少,持卡人个性化需求无法被满足。

第三,银行卡产业相关政策与法规建设滞后于信用卡业务发展,信息安全薄弱。目前信用卡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商户以及持卡人等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界定与罪行认定及惩处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法律法规,对伪造、冒用卡片以及电信诈骗、网络套现、钓鱼网站等新型犯罪形式的防范与打击力度相对不够,而且IC卡尚未大量取代信息易被复制的磁条卡,滞后的技术风险敞口较大。

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1.客户分层深化,高端客户成新宠。

《福布斯》称2013年流动资产在10~100万美元的中国人将超过1200万, 胡润发布的2013中国财富报告称全国千万富豪105万人、亿万富豪6.45万人。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凸显了高端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潜力,各家银行也已经意识到高端客户是利润的重要来源,是需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服务与维护的对象,从而把竞争重心由“跑马圈地”转向了高端信用卡市场抢占,更加重视开发高端客户的系统支持和价值挖掘,并为其提供专属的尊享服务。但是目前信用卡市场高端客户的争夺上,还存在着高端客户甄别标准模糊、高端客户信用卡渗透率较低、高端服务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2.产品差异化,服务品牌化,产业专业化。

我国信用卡市场正在由同质化产品设计逐渐转向差异化产品创新及品牌化服务支撑的轨道,产品和服务作为维系客户的左右手,在客户转移成本越来越低、金融创新越发频繁的今天,已经被商业银行充分重视。与此同时,由发卡主体包容全流程和作业模块的产业形式已不适合新的发展态势。为了集中资源提升产品和服务两大核心竞争力,国际先进的零售银行已将非核心模块外包给专业化服务机构,金融发达国家信用卡服务体系已演变成以商业银行领头、多元化专业机构参与的信用卡产业链,带动了多层次金融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我国信用卡产业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与成熟,商业银行也已开始借鉴国外信用卡外包经验,逐渐改变长期以来大包揽的运作方式,考虑将制卡、寄卡、对账单打印邮寄、催收等作业环节分离,以外包形式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专业化服务机构,以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3.盈利模式转型,支付形式创新。

目前国际主要发卡机构信用卡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为主,这一模式已被证明为有效路径,而我国信用卡业务收入仍主要以消费回佣收入为主。随着各家银行更加注重市场规模和利润规模的协调发展及信用卡业务合理的成本收益比,我国信用卡盈利模式将逐渐调整至有效路径。同时在“磁”旧迎“芯”的信用卡产业发展大趋势下,以及小额支付、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信用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相得益彰。

三、国内信用卡产业链分析

1.信用卡产业链关联方及产业链特征

信用卡是支付工具与循环信贷相结合的零售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中涉及面广、流程复杂、综合性强的一项业务。我国信用卡产业链指参与信用卡业务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价值链条,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四类主体:一是服务对象,即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二是服务机构,即发卡机构、收单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及银行卡组织;三是外围服务供应商,即机具厂商、制卡厂商、系统供应和维护商、增值服务商;四是产业宏观管理者,即政府和行业管理者。信用卡产业在扩大消费、拉动GDP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制造、印刷、媒体、广告等行业的发展,此外对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减少现金支付成本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信用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和网络外部性特征,即持卡人和商户均通过信用卡这个经济平台互相为对方提供利益,并且持卡人和商户数量越多,双方得到的效用就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明显。产业链本质是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具有结构和价值两个维度的属性。根据产业价值链相关理论,不同环节创造的价值各异,但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价值环节的创造过程展开。对于信用卡产业而言,这个核心价值环节就是信用支付平台,而商业银行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整个产业链条的主导方,通过与链条内众多参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来促进信用卡产业加速发展,产业链内各参与方围绕为客户与商户提供信用支付服务,相互间既协作又竞争,信用卡业务本身市场规模以及它所带动的上下游市场使得很多外围服务商争相参与,例如制卡、寄卡、账单打印与邮寄、卡片营销、账务催收、系统外包等诸多相关领域,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链条已初步完备。

2.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是信用卡产业价值链的最终用户,持卡人与特约商户间的消费用卡过程为整个信用卡产业链提供了利润来源,并且其中大部分利润落于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囊中。银行卡组织作为传递商业银行、持卡人、特约商户之间交易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广阔的网络覆盖面,交换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信息,润滑整个产业价值链运转,并分享着价值传递的成果。目前兴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虽不能提供信用支付,但依托于现有的银行体系,为持卡人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支付渠道,通过支付渠道扩展强化了信用卡双边市场和网络外部性效应,增加了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从而亦在商户端价值链分流了商业银行的部分利润,其与商业银行之间是典型的竞合关系。位于核心价值链以外的服务供应商,一部分通过承担信用卡业务中低技术含量或高人工成本的业务环节如制卡、邮寄、印制、机具生产等,为商业银行降低运营成本;一部分则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为商业银行提高运营效率;还有一部分则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如积分换礼供货商、联名卡合作商等,在信用卡上嵌套增值服务,增加产品吸引力,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四、探析信用卡产业创新路径

1.支付介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信用卡究其根本是以卡片为支付载体。提供小额循环信贷支付服务,整个信用卡产业链也是围绕着这项核心功能而展开。目前芯片卡已经非常成熟,将快速替代磁条卡,但卡片作为载体的模式仍未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载体已初现端倪,例如无线射频支付、手机支付、指纹识别支付,甚至人脸识别支付等。如果载体发生改变,整个信用卡产业链将产生重大变更,制卡、寄卡、POS机等依附于卡介质的产业链环节将被淘汰或者是升级,信用卡产业可能与其他产业链的环节发生整合,如手机制造商、指纹识别终端制造商、无线射频识别终端制造商等。并且介质的创新不仅仅影响到有关设备制造商,也将衍生出其他功能,例如手机如果集成了卡介质原有的支付功能,还能够通过GPS定位功能将客户所在地周边与手机绑定的信用支付有关的营销或服务信息推送给客户,实现精准营销,指纹、人脸识别等创新手段将大大降低传统的信用卡欺诈、伪卡交易等风险。总体来看,支付介质的创新发展将更趋向于无形,这也为与身份识别、社会保险、电信服务等众多领域的联合应用提供了可能,必将引起我国信用卡产业和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

2.互联网支付功能创新引发产业变革。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脱媒的现象日益显现,信用卡业务也不免受到冲击。支付宝等产品的兴盛代表着互联网公司已经将其触角伸至支付前端,直接面对客户,商业银行已经显示出淡化为资金托管者的角色,其金融媒介的作用正被逐渐削弱,客户消费的一手信息已经丧失,有迹象沦为被动的支付底端。支付宝将众多银行的支付渠道进行了整合,已经基本实现支付后端的整合,而其目前已经推出的公共事业、电信账单等缴费业务、网上商城支付服务、彩票购买、违章缴款等,更是将其打造成互联网支付的大型平台,其平台影响力日益显著。商业银行不能坐视自身影响力的削弱,忽视平台的力量。腾讯就是依靠即时通讯工具QQ为平台而起家,奇虎360也是凭借PC终端防护软件为平台,奠定互联网时代的独特地位。“打飞机”作为一款极为平常的手机游戏,由于依附于微信平台而风靡全国,足可见平台的重要性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越了内容。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深入,此前寄望于信用卡集合记账国债买卖、开放式基金买卖、存款理财、证券理财、代收代付的“一卡多功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率先实现,这应当敲响商业银行的警钟。“余额宝”将客户手上的闲散资金汇集,“人人贷”等新型信贷模式触及了商业银行的存贷中介根基,商业银行应当重视时代发展的变化,积极防范金融中介角色的边缘化风险。如果互联网企业能够以自有资金为基础,间接绕开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支付,原产业链中的发卡机构、外围服务机构等将重新洗牌,信用卡产业链将的主导方可能改朝换代,产业格局将发生变革。由于互联网海量的数据累积,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信贷审批、风险管控、额度调整等业务流程也将改变,信用卡产业链将更为精简、高效。

结语

总之,银行本身具有IT属性,现代银行业已扎根于信息技术,历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也引发了银行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传统信用卡产品的介质和结构,支付服务方式,乃至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带来巨大影响。未来的信用卡市场将更加细分,服务将更加个性化,产业环节更加专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精确捕捉客户需求,实施精准营销,还能够缩小风险敞口,提升业务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创新也为商业银行自身信用卡业务运营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微信客服、视频柜员、在线申请等都是银行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的实践。从信用卡产业链整体来看,产业链运转机制已经成熟,产业链内各主体已实现互依互存。由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方支付等外部竞争力量如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公司等,他们的介入不会颠覆产业链,只会促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商业银行在这变革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主动融合,谋求共同发展。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1年1-2月合刊;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形势下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及创新路径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