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在“去规模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读《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有感

    |     2021年4月12日   |   2021年, 客世原创   |     评论已关闭   |    1816

在英国著名喜剧大师查理.v卓别林的作品《摩登时代》中,有一幕经典场景:在一个偌大的工厂,无数钳工们被分配在流水线的不同位置,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随着传送带速度加快,他们干活的速度也不断加快……

这样将生产分解成上百个环节,每个环节只需专注处理某片段的生产方法,就是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的缩影。我们必须承认,“量产”时代塑造了大企业的规模经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标准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价格平民化,由此推动大众消费走向繁荣。同时,规模化产业增加就业,让更多人摆脱贫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不过,历史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在规模化经济席卷全球之际,也出现一个与之并行的词“私人定制”。它是规模化经济无法兼得的熊掌,是只有顶层富人才能享受“昂贵”与“独特”。

但如今,大数据、AI、VR、机器人学的发展使平台经济不断壮大,我们看到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前景。大规模外包的出现让小企业可以克服技术瓶颈、投资难题,直接站在和大企业一样的起跑线一较高下,这场竞争因此变得极其纯粹。谁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研发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获胜。例如,在金融行业出现了数字公司,它们提供的软件学习能力超越了普通银行系统,能够针对每一个客户做出独特的更具智慧的理财决策。大型银行多年塑造的规模效益被弱化,开发的产品开始难以适应大众多样的理财需求,而其不灵活、官僚主义等缺陷又拖累了转型和变革。一时间,重重挑战摆在眼前。

当然,挑战与机会总是并存的。当去规模化经济成为可能,只有迅速适应时代作出调整,才能在后工业化的浪潮中有立足之地。

首先,大型企业需要将自己变成“平台”,以延长生命力。正如之前所说,小企业外包生产、营销、运输等环节以专注于产品服务研发,而大企业恰恰可以将基础设施、技术平台租赁出去,利用去规模化为自身带来价值,将与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竞争+合作”。例如,国有银行可以转变为支持其他中小银行发展的金融系统,转变为银行云,作为平台充分开放自身的能力。

其次,大企业需要自我分解,洞察客户与市场。在国有银行成为银行云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其他企业将银行作为平台,与客户搭建千丝万缕的联系,疏远了银行自身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为了避免失去这种联系,银行可以尝试将自己分解成更多的小团队、小单元,灵活地去探索市场,洞察客户。这样,每一个小团体就克服了银行这个大组织不灵活、官僚主义等缺点,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最后,大企业需要忘记自己,“全能”地适应客户。过去的大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总是擅长建立一系列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期待由市场来适应它们。现如今,这显然已行不通。例如传统的国有银行习惯了客户前往网点选择已经开发的理财产品。但现在,银行需要研发出能够探究客户理财需求的软件,不仅要“知道”客户的理财目标、资金状况,还要“探索”客户的消费习惯,具有更优惠的利率,在客户进行不必要消费前将资金转移等等。银行需要忘记自己是银行,记住自己是客户资金的管家。

正如田董事长在2021年度工作会议中指出,数字经济已经催生新的逻辑——去规模化,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但决不能再单纯依赖规模经济。当个体的个性被进一步解放,当市场开始变得挑剔,对于像国有银行这样的大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时代。只有怀着满足客户需求的初心,调整流程,改善制度,尽可能汲取去规模化的红利,才能变危机为转机,成为这个时代的创造者而非淘汰者。

 

作者:彭来;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远程银行中心;

本文刊载于《客户世界》2021年3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企业在“去规模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读《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有感

相关文章

噢!评论已关闭。